陕西银保监局:针对科技型企业积极创新产品
4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系统助推服务秦创原建设有关情况
刘丽岩介绍说,技术路线调整、成果转化周期不确定等都是科技型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银行保险机构在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担保和抵押等常规信用结构设计、构造稳定还款现金流、促进科创成果的市场转化等方面都具有较大难度。针对这些科技型企业的薄弱领域,陕西银保监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整合资源、查漏补缺,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
整合资源 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
针对创立初期企业,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股权投资为主要介入手段,配合“投贷联动+认股选择权+直接股权投资”的服务模式,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股权质押及个人信用的融资支持;针对成长期客户,积极研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研投入等需求的授信产品,帮助企业由小微型规模做强做大;针对成熟期科创企业,配套“信贷+债券+投资+顾问咨询”灵活组合模式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银保合作”等产品,助力企业获得先进适用技术、打通行业链条、拓展更广阔市场。
精准分类 满足各类科创企业差异化需求
部分银行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研发领域、经营运营等方面特点,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军民融合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精准研发了多款特色信贷产品,满足科创类企业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更好服务于秦创原企业跨越“技术瓶颈”。辖内财险公司也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财产险、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设备保险、首台套保险、新材料保险、专利执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等产品,为不同特点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保险保障服务,支持科技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
盘活要素 创新搭建科技企业评价体系
为突破传统“资金流”客户评价体系下,轻资产科技企业难以达到融资门槛的困境,建设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创新打造了区别于传统“资金流”的“技术流”专属评价指标体系,以专利为基础,围绕科技企业软实力,通过专利权和软件著作权的数量及结构、科研人员构成、所获科研奖项等30多个评价维度全景量化测评企业科技创新行为和成果,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和“数字化”,对科创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精准画像,为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查漏补缺 积极研发薄弱领域专项产品
为有效解决基础研究阶段周期长、抵押物少、资金需求大等问题,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基础研究融资瓶颈,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研发资金来源,部分银行创新研发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贷款产品。其中国开行陕西省分行设立了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针对科创企业在基础研究阶段的资金需求给予支持,重点服务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前沿性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积极研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研投入等需求的授信产品,主动覆盖授信总量3000万元以下的成长期科创企业客群,帮助企业由小微型规模做强做大。此外,辖内财险公司针对科技型企业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导致的研发费用、人工费用等风险损失需求,创新了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损失保险、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研发人员意外事故导致研发中断保险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险等补偿类产品,帮助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改善融资环境、分散技术风险,有效激励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协作 不断形成服务科创企业合力
在与政府部门的联动协作方面,部分机构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提供一揽子融资方案、创新政银保业务模式、签订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合作协议和信用贷款融资合作协议、创新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方式等途径,配合落地了对上市后备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举措。在打通与科研院所、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对接渠道方面,部分机构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院所签署战略协议、确立合作机制,约定在投融资综合服务、供应链延展服务、金融赋能、人才培训等领域探索合作新模式,建立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发区合作的创投基金合作模式,实现了金融资本与科技企业的良性互动,真正用金融资本激活创新资源。
下一步,陕西银保监局将进一步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为科创类企业打造专业管理、专属审批、专职经营和特色考核的服务体系。
信息来源:凤凰网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