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深层原因分析及出路

   经济到底好不好,日子到底难不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经济下行,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背后,就是几百几千万普通人的艰难,所以大家能看到,在最近密集出台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的经济总量高达世界第二,但日子为什么过得这么难?

一、现在促进国内消费,有多少人有消费能力?

   不断出台政策促进消费,但消费一直低迷,除了疫情的影响外,更大的因素,是老百姓口袋没钱。

   所以有人发声说,发个两万亿,立刻引来老百姓的欢呼。但大家自己算一下,我们人口太多,一平均就没啥了,相当于撒胡椒面,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发钱是不现实的。

   按照最新数据,截止2023月末,居民存款总额超过110万亿。按照网上数据,10%的人拥有90%的存款。

   而这部分具有消费能力的人,还因为国外物价便宜,即使是国内生产出口的同样商品,也比国内便宜,所以大量消费品都是通过海外购、海淘、出国旅游购物等形势来消费。

   而全国有7.8亿人负债,收入低于1000元每月的人口,有6亿人,收入超过10000元的,仅有2%,按照网上的说法,有12亿人是没有消费能力的。

   全国居民总负债200万亿,有多少人,又有多少家庭,还有多少消费能力?

   所以,现在拉动消费没有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消费意愿的没钱,有钱的没有意愿在国内消费,所以消费拉动效果很有限。

二、导致经济困难,中小微企业日子难过的深层原因

   造成眼下的局面,疫情是一方面原因,另外,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因素更主要:

   第一、2008至2018黄金十年,房地产和出口企业的财富盛宴

   从2008年到2018,中国GDP增长199.4%,平均年增速达到7.9%,这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10年。

   而其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对内是房地产,对外是出口。

   伴随着发展,房价一路高涨,现在房地产总量超过200万亿,基本上等同于居民整体负债总额。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家庭总数为4.94亿户,其中贷款买房的户数,全国有两亿户。

   而随着房价上涨,很多家庭为了一套房子,实际因房子降低消费能力的,超过2亿户。

   财富流向:1、地产开发商;2、土地拍卖,城郊农民也分得一点利益;3、银行;4、炒房者;

   现在的房地产,如同悬在所有城市人头顶的巨大蓄水池,如果崩盘,将吞噬、摧毁整个经济,所以既不敢涨价,也不敢降价。

   讨论了几年的房产税,迟迟没有出台,最主要是怕刺破泡沫后的风险。

   甚至,现在不得不由G企下场来接盘,以支撑房地产的平稳过渡。

   现在的房地产救市政策,就如同烧汤,温度既不能高,也不能低,时不时还得加点作料,以挽救楼市。

   大家看清楚趋势,那就应该明白自己的策略。

   出口的迅猛发展,同样造就了一大批人成为富裕阶层。

   第二、整体的投资和金融政策导向,对创新支持不足,保护不够

1、因创投政策,可以说,整体错过互联网发展红利。

   最近二十年,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公司,当属互联网企业。

   但众所周知的原因,从百度、新浪等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开始,还有后来的腾讯、阿里,一直到最近几年的新兴明星企业,背后的投资人几乎都是外资。

   这些企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基础建设巨额投资,通讯和网络才能快速从2G发展到现在5G时代。

   而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公司,不是这些企业不想拿国内资本,而是拿不到。

   因为国内的投融资政策、环境等,融不到资金,大多只能采用海外架构,满足国内监管的同时,实现境外上市,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注入。

   从更大范围、从整体产业角度看,无论是基于pc的互联网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当于国家花大代价投资,完成了基础设施。

   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及红利,大半都让境外投资者获得。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从财政、国内股市、股民等,整体错过了这一波新兴经济体的红利。

   如果中国股市,能够将这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纳入,国内的经济活力,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从2015年,开始学习淡马锡模式。

   最早进行改革试点的,是深圳G资,发展到现在,其旗下拥有35家上市公司,市值最多的上万亿,最少的也有15亿,总市值超过4.5万亿。

   北上广深的创业和投资环境最好,与这个改革试点分不开。

   同等状况下,中西部省份,发展滞后,严重缺资金。

   可是西部某省份,旗下的金控投资公司,连续多年,手头握着七八十亿资金,只投出一亿,成立了公司,然后下蛋一个注册一千万的公司,再下蛋一个注册一百万的公司,剩余资金趴窝不动。

   如果这70亿按照投资机构的模式运作,假如都作为天使投资,每个投资100万元,则可以投资7000家企业,按照中小企业平均规模20人估算,可以带动140000人就业。

   而爬着不动的原因,在于对基金管理人的政策和激励措施等,要求资金安全是第一位的,收益是第二位,导致相关管理方: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所以资金趴着不动,是最安全的。

   这里说句题外话。

   东、南部与中、西、北部发展差别大,最大的原因是观念上的差距。

   从发展经济的观念上,借用某省执政者的话来说:

   东部、南部的观念是:法无禁止皆可为。

   中部是:明文规定可以做,才会去做。

   西、北部是:明文规定可以做,并且东南部、中部已经做了,我们看看再做;或者是规定可以做,同时领导让做再去做,才会去做,还要给领导提一堆困难。

   这个段子有点......,但对照现状,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总结得很到位?

2、金融和银行政策,中小微企业信用不如普通市民

   现在大部分人都很难,过得更难的人是那些有负债的,而最难的,是那几千万中小企业主、个体户等。

   中小微企业,占总企业数量的90%,贡献了80%的就业,70%的发明专利,60%的GDP,50%以上的税收。

   但从金融和银行政策的支持,中小微企业,还不如一个普通市民。

   最近二十年,国内的银行将房产作为唯一的标的物,最早弄懂这个逻辑的,都钻这个政策空子,形成了这二十年最大的财富提升群体,那就是炒房团。

   整个模式,只要不是用来居住,能够全款买第一套房子,就能够滚动起来。

   用房子抵押,最高的时候能贷出来80%,甚至可以一押、二押贷款;选择低首付的时候入市,能再入手一到两套,然后以租养贷,坐等房价涨起来,再适时出手,滚动发展。

   这个模式,不断推高房价,造成现在的骑虎难下。

   而是通过这个模式,透支了年轻人的信用,未来几十年都相当于给银行打工。

   金融是血液,中小微企业供血不足,自然发展艰难,这种模式下,中小微企业,要获得资金,通常都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超过3倍以上。

   还有一个状况,就是面对大企业、G企等市场主体,小企业没有话语权,大多数情况下,账期等导致小企业还得垫资、压款等,更是加剧资金困难,推高中小微企业的负债比例。

   同样作为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单元,G企负债,经营困难的时候能够债转股,小微企业则不能。

   大环境发生变化,经济下行,整体困难的时候,等待中小微企业主,只有三个下场

   生产才能创造价值。

   如果不是商业和工业地产,不能作为生产资料,只满足了居住功能,则不能创造出价值。

   如果银行不改变,经济越发困难,中小微企业倒闭数量更多,失业持续增加,还不起房贷的人数量会更多,则这个路径最终会反噬银行。

3、对创新支持力度不够,对创新保护不足

   中小微企业,贡献了70%的专利技术,国家对创新,也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但现在的支持,是直接对企业给予财政支持,白给,因为资金有限,只能扶持少数企业。

   一方面导致企业将不少心思和精力用在了跑关系上;另一方面,这部分资金给了不收回,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不能持续投入和支持。

   如果将这部分产业引导资金、创新发展资金等,统一按照创投的方式扶持到企业,则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国家投资部分,也可以持续获得收益,收益再用于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提倡混改,提倡混合所有制。

   如果能够采用这种模式,则将会形成一大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因为有一定G家资本在内,银行可能会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真正理顺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功能。

   据了解,这个政策目前也有实行,但存在的一个制度上的重大障碍:那就是G投资金,要求拥有优先权。

   这个优先权,在企业发展中,会阻碍后续进一步融资。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投资人首先会问股权架构,首先就问有没有G有股份。

   投资有风险,应该所有资金同等待遇,同等的投入、退出条件,如果有优先权,对其他资金不公平,这就是阻碍后续持续融资的主要原因。

   随着会计制度、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被投企业财务清晰度规范、提高,这个条件是具备的。

   对创新保护不足,主要体现在国内发展,什么都是一窝蜂。

   要搞自行车,几百上千家都来弄,搞个共享充电宝,也是几百家,开奶茶店,也是几百个品牌,最后都落得一地鸡毛;

   还有更多的产品类,仿冒、造假盛行,还导致低层次的产能严重过剩。

   国内培训界,对中小企业灌输的一个思路就是一个字:“抄”。

   究其原因,还是对原创保护不够,对侵权打击力度不够。

   第三、出口退税政策是否应更灵活?

   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除了少部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大多数在境外价格便宜,在境内贵。

   有专家将原因归结为国内物流费用高,说从上海到纽约的海运运费,比上海到成都还便宜。

   看看实际物流现状:

   高速公路表示:我们不赚钱,现在还亏损着,每年收费还不够道路维修和偿还利息。

   铁路表示:我们运费便宜,微利运营。

   几桶油表示:我们油价不高,只赚了很少一点;

   国内大小物流企业和货车车主:亏的快扛不住了!

   远洋货轮:呵呵,钱还是蛮好赚的,特别是这几年,着急上火,我新订的船还未下水。

   我就很奇怪专家的结论,难道货物海运运到纽约,不需要经过内陆运输,不需要物流分发,就能到消费者手中,直接倒海里就能赚钱?

   什么逻辑!

   入世二十年,不可否认,出口退税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导致很多问题。

1、帮西方人过好日子,导致国内内需不足。

   我们天天撅着屁股干,产业工人获得的收入,也就能保障基本生活;老美开动印钞机,大量发钱,居民躺着就能享受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

   以老美为例,他们拼命印钞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我们拼命出口,相当于帮他们平抑物价,帮助他们抵御通货膨胀。

   中国14亿人口,2021年最终消费总额为55万亿人民币;占比为54.3%:老美3.3亿人口,不足我们人口四分之一,消费总额18.9万亿美元,GDP占比82.5%,按人均相差9倍。

   因为出口退税政策的存在,在这个循环中的作用,对国内消费的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综合出口退税率13.5%,加上为了鼓励出口,对人民币贬值的因素,整体在25%左右,相当于每出口100亿的商品,给国外消费者补贴了25亿。

   其二是推高了国内资源价格,进一步导致国内物价高企

   国内的结汇制度、以及按照外汇余额印钞制度,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一直超发,对内货币贬值;货币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资源商品,换算到国内计价,价格高,整体推高了国内物价。

现象就是:

   对外,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

   对内,钱难挣了,钱不经花了。

   其三、导致内贸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经营困难

   主要在于,无论出口还是内贸,单位商品消耗的资源是一样。因资源价格都一样,对外可以有出口退税的补贴,对内只能企业自己承受。

   加上整体的税收、货币政策,相当于全国企业和消费者,都在用自己的钱来保障出口企业的经营利润。

2、出口退税导致反倾销,高额关税相当于增加老美财力。

   中国消耗大量资源,污染我们的环境,生产的商品,因为出口补贴退税政策,以及低估值的人民币汇率,低价出口给欧美人,使得出口商品价格奇低,这又反过来导致欧美国家认为我们进行商品倾销,纷纷采取反倾销的措施、提高关税等,来阻挡中国商品。

   关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从中美贸易战以来,老美采取了惩罚性25%关税,对美出口商品仍然在大幅度增长,2021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0%,某种意义上,是不是支持了其财政收入?

   我国从其进口量也不小,但我们真正想要的商品,对方根本就不给我们,迫切需要的芯片,还对我们卡脖子,以一国之力,对我们企业打压。

   虽然采取了对等的反制措施,但因为都是日常消费品等,对其无关痛痒。

   如果我们政策更灵活一点,减少对美出口商品的补贴和退税,他们的物价是不是会更高一些?

   通货膨胀是不是更严重一点?

   美元是不是会疲软一点?

   美元想要大规模回流去灭火,是不是更难一点?

三、出路在那里?

现在很难,但回望历史,跟六七十年代比,跟建国之初比,那时更难,现在要容易的多。

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积累的经济基础、树立的国际地位和声望,都比当初好了千百倍。

三年疫情,国人凝聚力空前,眼下,最重要的提振信心,让所有人看到曙光。

   2021年,消费、投资、出口分别占比分别为:65.4%、13.7%20.9%。一定时段内,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还得靠这三项。

   从长远看,重点还在于消费。

   从国家层面,提出构建统一大市场,形成14亿人的一个统一市场,这个可以看做扩大内需释放的信号。

   这个意见,只是一个指导性纲领,还需进一步细化。

   投资:今年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不少基建规划。传统大基建,对经济拉动效果弱化;亮点在新基建。

   现在每年有千万级别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上亿数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压力空前。

   如果连工作都找不到,哪里来的消费能力?

   要实现这些目标,解决就业,最好的路径,还是要发展中小企业。

   以前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配套政策没跟上,只闻雷声,不见雨露。

   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给与中小微企业“国民”待遇,全面、彻底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补贴扶持为投资,加大国家投资企业数量和范围;激发中小企业的创业激情,增加创新动力。

   只有保持千万级别数量中小企业的活力,才能实现数亿量级的就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带动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发展。


信息来源:小晨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