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不要让企业成为“孤岛”,对员工要做好保障

  近日,上海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还有哪些瓶颈有待突破?5月12日,两位扎根一线的市人大代表,他们谈谈自己对复工的建议。

  复产、满产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市人大代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事业三部(九分厂)对接结构总装组长王曙群告诉记者,他们单位在3月14日进入封控管理状态,约20%的员工一直驻守在单位,保障最基本的生产需要。到了4月中旬,单位陆续复工,目前复工率已超8成。

  然而,王曙群指出,复工并不等于复产,复产不等于满产,从社区“捞人”回单位容易,真正实现复产、满产却依然艰难。他说,要想复产、满产,就需要有技术上、原材料上、人员上的上下游产业的流动。“就拿我们单位举个例子,有些零件加工完了,需要送到位于外地进行专业的特殊表面处理。过去,我们通过顺丰寄件,一般8到10天就能收到成品,但现在,物流还不通畅,就会造成库存不足,出现复工不复产、不满产的现象。”

  王曙群指出,上述这些情况,企业短期内可以克服,但长此以往就会对正常的生产节奏产生很大影响。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是独立的存在,都是位于产业链上的一环,没有上、下游企业的互动、流通,企业就是一座孤岛,无法独善其身。

  不仅物品如此,员工亦然。他表示,为了保障前几天刚刚发射的天舟四号,他们也有团队从上海去海南执行任务。然而,受到防疫政策的限制,团队需要预留出充分的隔离时间,人员流动性也由此变差。任务结束后,又不能轻易回来,员工短期出差不得不变成长期驻扎。“同时,因为型号任务,我们需要兼顾多个发射场,但现在防疫政策对人员进行流动有较大的限制,造成单位的人员利用率很低,人员疲劳度增加,防疫成本很高,企业很难长期坚持。”王曙群说。

  为此,他认为,复工复产是个系统工程,复工后,如何达到复产、满产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他建议,全国要形成一盘棋,如:推动省市之间核酸、抗原互认,以此促进物品、人员、项目流动,切实提高复工复产的有效性。

  对员工的保护和关怀至关重要

  此外,他还建议各级组织也要关注长期封控在单位保证生产的员工身心健康。“目前,第一批封控在单位的员工已经接近二个月,员工相当疲劳,在复产的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防护及人文关怀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建议与市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设备动力处高级专家李旭的想法不谋而合。李旭告诉记者,他最近注意到不少有关复工复产的新闻。他认为,企业复工需要量力而行。在推行复工复产的同时,企业要制定预案,做好足够的保障。

  “我们单位3月11日起进入封闭管理,有2500多名员工留守在单位,一直坚持生产。在封控前夜,我们单位采购了500顶单人帐篷,足够的床垫、被褥,布置了宿舍,为驻厂员工提供了足够的保障。我注意到,有一些餐饮、快递企业为了赶复工,让员工睡硬纸板将就,这是万万不可的。”

  不仅如此,他强调企业工会要发挥作用,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家里有没有困难,复工后遇到困难,工会能提供哪些帮助?这些都是要思考的,要让返厂的人心安。所以,我呼吁,企业不要为了一个漂亮的复工数字去‘牺牲’员工,复工前制定好周全的预案,一步一步来。”他说到。


信息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