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到远,看稳小微企业对惠州的意义

   疫情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显然,“稳”是最重要的。那么,经济怎样才能稳住?得抓住一个关键,小微企业就是这个关键。何以见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专利发明、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惠州是制造业大市,民营经济发达,同样存在大量小微企业。如果小微企业不稳,经济、税收、就业乃至社会稳定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看到官方出台的系列政策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针对小微企业的。比如,加大放贷力度、降低融资成本、为餐饮业授信、发放消费券等。

   这一点很好理解,相比国企和大企业,小微企业底子薄,融资能力不强,受不利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加上它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大,把小微企业稳住了,才能更好地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但放在惠州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市来看,稳住小微企业还有更多的考虑。近年来,惠州百亿级产值以上的工业企业越来越多,仅2021年就增加了7家。通常情况下,在这些龙头企业上下游都会集聚一批供应链企业,以中小微企业居多,它们和龙头企业一起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如果这些企业的生存出现普遍性的问题,势必影响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从而可能在整个产业体系引发“蝴蝶效应”。

   当前,惠州正在全力打造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在若干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相对优势。在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大背景下,稳住小微企业既是迫切之举,也是基于长远发展的必要之举。毕竟,稳住了基本盘才有望在疫情之后打开新局面。而一旦小微企业没稳住,造成了企业生态的系统性生存困境,再要恢复到以前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遑论打开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南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