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帮扶加码 中小企业再迎“及时雨”

  近期,我国密集出台系列举措,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要落实落细助企纾困系列举措。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

  徐晓兰介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14.1%和6.5%,充分显现出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但是,近期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很多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一些经营困难,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难以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在上月环比下降0.6点个百分点的基础上,环比继续下降0.3个百分点至88.3,处于不景气区间,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并呈现企业信心低迷、市场预期偏弱、成本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特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石英华向记者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内看,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暴发超预期,对供应链、物流带来较大冲击。另外,上游成本高企,需求端又受到消费的制约,中下游企业“两头受堵”,短期内一些中小企业预期仍然偏弱,这进一步影响企业长期投资。

  中小企业数量占到整个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负责人汤魏巍表示,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3,意味着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数据表明,近十年来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每增长1%,能够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表示,研究发现,省级层面,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3个指标每增加1%,该省税收将分别增加0.21%、0.21%和0.36%。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加1000个,该市税收平均将增加0.17%;小微企业数量每增加1000个,该市就业人员将增加0.68%,工资水平将提高0.78%。家庭层面,经营中小微企业的家庭收入水平明显提升,提升幅度达到26.7%。同时,从事中小微企业经营的居民家庭更容易成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提高概率分别达到27%和78.8%。

  系列配套措施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今年4月底以来,面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连续出台举措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4月29日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纾困的举措,强调要抓紧把已确定的政策举措落实到位,部署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5月9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从加大资金支持、缓解融资难回款难、推动降成本扩需求、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组织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过去几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迅速增长,今年国有大型银行继续保持信贷投放力度,安排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要引导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业务覆盖面,更好发挥增信担保作用。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规模。银行要合理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出现抽贷、断贷。为了激发银行动力,同时保护企业征信记录,对2022年被列为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级行政区域内的困难行业,在2022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银行如果办理贷款展期和调整还款安排,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免收罚息。

  石英华表示,今年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其中,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包括: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并在退税进度上加快节奏,在4月份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退税,5月份开始退还中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等。一些地方出台了专项资金帮扶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还款展期、续贷等政策也有利于缓解部分企业暂时的困境。

  “这些帮扶政策短期内可以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随着更加高效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非经济变量逐步改善,将能够促进企业预期的进一步改善。”石英华表示,除了政府出台助企纾困政策,要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形成共生的良好生态方面,发挥好大型企业作用,由其向合作的中小企业提供援助。这方面,可借鉴国际上的相关案例。

  “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政策,帮助供应链内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实际上是用市场化方式引导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的良好生态,值得鼓励和引导,并形成长效机制。”石英华说。

  她还建议,当前,需要进一步改善企业间的信用环境,健全政策实施机制,促进整个营商环境的改善。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